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八二三砲戰60周年/團結奮勵 延續國脈 國軍英勇 舉世讚揚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今(107)年適逢「八二三砲戰」60周年,輔導會特別於《榮光雙周刊》第2351期第三、四、五、六版製作紀念專題,透過史料、本刊採訪及各地榮服處訪談參戰官兵與投稿,帶領讀者回顧這場攸關國家存亡的重大戰役,從字裡行間的血淚,撫今追昔,向當年英勇的國軍戰士致敬,也要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安康與和平。

三個因素盤算 中共開啟戰端 
 中共發動砲擊金門的原因,主要來自以下三點:
 一、爭取大陸社會主義建設環境:
 我中華民國在民國三十九年六月提出「一年準備、二年反攻、三年掃蕩、五年成功」的口號,民國四十三年初到四十七年間,國軍多次出動飛機,對大陸東南沿海要地與軍事設施進行轟炸與掃射;又到沿海和內地偵查、空投傳單及救濟米包。當時中共三面紅旗下的大煉鋼與人民公社等運動,正如火如荼展開,急需遏止我軍事行動以利其統治。
二、針對美我協定與條約,測試底線:
 民國三十九年六月韓戰爆發,民國四十年二月中華民國與美國簽訂「聯防互助協定」,同年五月一日,美國在臺成立「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」,協助國軍整建與整備。民國四十二年韓戰停戰,中共加強部署廈門地區防務,並於民國四十三年九月三日下午對金門砲擊,十二小時內發射六千發砲彈,史稱「九三砲戰」。       
 同年十二月二日,我國與美國簽訂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」,美方承諾如我方遭受攻擊,將採用武力共同防禦,並明訂其任務為協助國軍防衛臺灣與澎湖的安全;然而假如對外島的任何攻擊危及臺灣本島安全,美國即應協助對外島的防禦。故而毛澤東對於砲擊金門,言及興戰是「直接對蔣,間接對美」,有關砲擊是不傷美艦,至於是否登島作戰,則視情況而定。亦即藉砲擊測試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」的底線。
三、掌握社會主義國家話語權、減輕中東社會主義國家所受壓力:
 民國四十六年十一月二日毛澤東赴蘇聯,參加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四十周年」慶典,與會十二國代表共同簽署「莫斯科宣言」。
 民國四十七年七月伊拉克政變,美、英兩國分別出兵黎巴嫩與約旦,對伊拉克新政府形成威脅,七月二十九日中共總理周恩來致函伊拉克新政府,聲明將盡力支持伊拉克。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三日,中共與蘇聯簽署《會談公報》,加強雙方友好、同盟、互助關係等。所以,中共對金門砲擊,一是為了在社會主義國家掌握話語權;二是在與蘇聯友好、同盟、互助關係下,使美國有所忌憚,並藉此減輕中東社會主義國家所受壓力。
 
敵軍活動頻繁 我軍完成備戰
 金門列島位於廈門港口中央,中共在圍頭、蓮嶝、廈門、煙墩山區對金門形成三面包圍。戰前,共軍在此完成福州、漳州、廈門、惠安等地機場修建,海、空軍分別完成轉場,頻繁進行海面活動。大批砲兵與坦克部隊從福州進入廈門。
 中共當時陸軍兵力在金門當面(廣東汕頭至福建福鼎),有三個正規軍、三個砲兵師等,兵力共約十八萬人,在廈門前沿就部署了一個砲兵師,砲兵部隊從角尾到廈門、大嶝、小嶝及泉州灣的圍頭,形成長達三十多公里的半圓弧形陣地,並構築砲兵掩體。共軍更得地利之便,補給暢通。金門則因遠離臺、澎,海峽遼闊,補給緩不濟急,各離島均無碼頭設備,僅金門本島的「料羅」為主要補給港口及海軍泊地,實無地利可言。
 當時國軍陸軍兵力約四十五萬人,其中三十二萬人屬戰鬥部隊,駐防金門約八萬六千人;開戰之初,除擔任總預備隊的陸軍第三十四師在臺灣待命,準備支援金門作戰,島上共轄六個步兵師、八個砲兵營、五個高砲營與三個戰車營及勤務支援部隊。
 民國四十七年七月中東局勢緊張,金、馬當面共軍活動頻繁,我三軍統帥先總統蔣公認為共軍有奪島跡象。七月十五日政府宣布臺澎金馬緊急戰備,八月二十日,蔣公親臨前方視察,對金門守軍詳示機宜,國防部長俞大維等均先後飛往金、馬督檢防務,完成戰備。當時的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為胡璉將軍。
 
三階段反突襲 共軍難以為繼
 十月六日前,戰役分為三階段:
 第一階段火砲奇襲:這個階段是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。二十三日下午六時三十分,共軍突以猛烈砲火奇襲金門地區,並置重點在我指揮所、觀測所、交通中心、要點工事及砲兵陣地,而以翠谷金門防衛部指揮所及料羅灣為主要射擊目標,意圖癱瘓我指揮系統,摧毀我防禦工事;我方時值晚餐時段,猝不及防,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趙家驤、章傑當場身亡,另一副司令吉星文重創後不治,國防部長俞大維受輕傷。
 當時通信線路幾乎全遭破壞,指揮聯絡中斷。我砲兵旋即還擊,雙方展開砲戰。兩日內共軍也出動海、空軍截擊我軍運補,幸賴我軍官兵堅守陣地,沉著應戰,共軍攻勢稍挫。
 第二階段突破封鎖:第二階段是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二日,共軍企圖阻止運補金門,雙方除砲擊外,每當我運輸機、艦抵達,共軍即對金門灘頭與機場猛轟,期間以九月七日及十一日最猛烈。
 階段之初,我海軍艦艇冒著共軍砲火搶灘卸載,有時未及下卸,即被砲火迫離灘頭;空運飛機也常因天候與火砲所擾,時告停頓。至九月初,海運改用小型艦艇搶灘,空運兼採空投補給,運補數量日增,共軍封鎖金門失敗。
 第三階段反砲戰:第三階段是九月十三日至十月六日。期間共軍每日發射砲彈多為四千五百發至一萬六千發。我空軍則獲得美軍響尾蛇飛彈,完成換裝訓練,九月二十四日分別與共機在溫州、鎮海角及平潭上空激烈空戰,我空軍三戰三捷,擊落共機十一架;我陸軍更獲得十二門八英吋榴砲,重創共軍防禦陣地與後勤設施。
 在此三階段,國共雙方戰機發生空戰十二次,我空軍擊落共機二十五架;海軍則有四次海戰,尤以八二四與九二激烈海戰贏得勝利,確保我海上補給暢通。
 至此,中共發動的戰事難以為繼,自十月六日起,中共單方面宣布停火一周,期限至,再宣布停火兩周,我方在續行戰備整備時,中共以美艦對我運補船團護航,宣布「停火無效」,復於十月二十日恢復每天對金門島群砲擊,我亦實施反砲擊,至十一月一日中共宣布「單打雙不打」,因此每逢單日砲聲依舊,九月十二日後,漸次恢復砲戰前的對峙狀態。此後,只在單日向我零星機槍射擊或發射宣傳彈,我砲兵亦於每月各單日向共軍陣地實施檢驗射擊或發射砲宣彈。此「單打雙不打」於民國六十八年一月一日美國與中共建交後停止。
 
全國上下一心 奠定繁榮根基
 戰役期間,先有九月三十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於記者會中表示:「如獲得可靠之停火保證,金馬駐守過多軍隊實為不智。」十月一日美總統艾森豪呼籲:「解決臺海危機,應避免武力,中共停火可提供彼此談判的機會。」十月六日中共發表「告臺灣同胞書」,建議舉行和平談判,停火一周。由於我方無反應,十月十三日毛澤東復起草命令,續延停火兩周(後藉故美艦護航,停火一周復起戰端)。十月二十三日在美國壓力下,我方與美國共同發表聯合公報,重申反對共黨侵略,我方並表示將減少金馬駐軍,不主動對大陸使用武力。之後,即是以「三民主義光復大陸」取代軍事反攻大陸。民國四十八年一月一日我總統於元旦文告中宣示「反攻大陸以主義為前鋒,武力為後盾。」
 八二三臺海戰役激烈,其中大、二膽守軍以孤困之島,彈丸之地,開戰一月,即已承襲共軍砲擊七萬餘發,幾乎每平方公尺即著彈一發,較之二次大戰硫磺島的著彈率,超過四倍以上。當時金門防衛司令部成功隊為實施運補,以膠舟及摩托木船、小漁船,以及拖帶浮鼓等為運輸工具,在我海軍海巡支隊護航,砲兵適時以火力制壓共軍火砲下運補,過程中砲聲隆隆,水面彈花四起,這種不顧犧牲,冒險奮勇達成任務的精神,與大二膽守軍的英烈表現相互輝映。
 戰役中我方上下一心,全軍一致,金門軍民更是英勇浴血奮戰,使得金門屹立不搖,贏得國際社會的讚揚,也確保國家日後的安全與安定,得以建設發展繁榮的經濟社會。
(史學博士陳偉忠/整理)
 
(點閱次數:659)